[佛教簡介] 二、佛教的初期發展
二、佛教的初期發展
佛教的發展可追溯至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,源自釋迦牟尼佛(原名喬達摩・悉達多,Gautama Siddhartha)在菩提樹下證悟真理後,開始宣說其覺悟的內容。這一階段被稱為佛教的初期發展時期,是佛教思想、僧團制度和經典基礎逐漸建立的關鍵時期。
1.
佛陀的弘法生涯
釋迦牟尼佛成道後,最初在鹿野苑向五位比丘說法,講述了「四聖諦」:苦、集、滅、道,這是佛教最核心的教義之一。從此展開了長達四十五年的弘法旅程,足跡遍及恒河流域的多個地區。他接引各階層人士入佛門,建立僧團(Sangha),並強調出家與在家弟子皆可依佛法修行解脫。
2.
僧團的建立與戒律的制定
隨著信眾日益增加,佛陀根據實際情況與弟子修行需要,逐步制定出家比丘與比丘尼的戒律。這些戒律成為僧團生活的根本依據,也維持了僧團的清淨與和合。佛教初期僧團採行游行化緣、簡樸生活的方式,並以共修與聆聽佛陀說法為主。
3.
佛陀入滅與第一次結集
佛陀於80歲在拘尸那羅入滅(般涅槃),佛教並未因此瓦解。為了保存佛陀的教法,弟子大迦葉召集五百位長老在王舍城進行第一次結集,將佛陀的言教(經)與戒律(律)口耳相傳下來。這次結集確立了佛教教義的初步架構。
4.
佛教的地區傳播與王室護持
佛陀入滅後,佛教逐步傳播至印度各地,並獲得某些國王與貴族的護持。到了阿育王(公元前3世紀)時期,佛教獲得強力支持,甚至開始向斯里蘭卡等地傳播,為後來的南傳佛教奠定基礎。雖然這屬於佛教發展的中期,但其根源可追溯至初期佛教穩固的制度與教法。
5.
初期佛教的教義特色
初期佛教重視實修與解脫,強調無常、苦、無我三法印,並以四聖諦與八正道為核心修行指引。這一時期尚未有後來大乘佛教的菩薩理想或密教修行,屬於「上座部佛教」(Theravāda)傳承的基礎階段,強調個人修行成就阿羅漢果位。
這一階段的佛教,儘管尚未有明確宗派分化,卻已奠定了日後佛教多元發展的根基。了解初期佛教的背景與精神,有助於深入理解整個佛教思想體系的源流與變遷。
[解說] 佛教簡介 二、佛教的初期發展
https://youtube.com/shorts/EN8ZqnBxzIw